煎煮中藥除了常規(guī)的煎法外,還有“先煎”和“后下”。
“先煎”是將藥物先放入器皿中,加水單獨煎煮半小時左右,然后再放入其他藥物同煎。需要先煎的藥物多是性重質堅的礦物藥和介類藥,以及一些毒性藥物,如磁石、代赭石、牡蠣、龍骨、石決明,珍珠母、龜板、鱉甲及烏頭、附子等。因為礦物藥及介類藥質地堅硬,短時間內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,故應用時要打碎先煎,使煎液中的有效成分增多,提高藥物療效。烏頭、附子等均為有毒藥,它們的有毒成分是烏頭堿,久煎以后可被分解,毒性減弱,而有效成分隨之增多。
“后下”是在其他藥物快要煎好時,再將要煎的藥物投入,煎5~10分鐘即可。需要后下的多是氣味芳香,藥性輕散的藥物,以及一些久煎后會使藥效減低的藥物,如薄荷、砂仁、木香、鮮佩蘭、鮮藿香及鉤藤等。因芳香輕散的藥物大都含有揮發(fā)油,有發(fā)汗解表、理氣止痛等作用,如薄荷揮發(fā)油可發(fā)汗解表退熱、砂仁揮發(fā)油則有理氣止痛等作用。
久煎則氣味散失,揮發(fā)油大量逸出,藥效降低,甚至喪失。鉤藤雖然不是芳香輕散的藥物,但它的有效成分是鉤藤堿,有降壓作用。在煎煮時超過20分鐘則部分被破壞,煎煮時間越長則鉤藤堿受破壞的越多,降壓效果則越低,甚則完全失效。因此,也需要后下。